7月9日下午,澳门微呢斯37000组织全体教工在335会议室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响应教育部号召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活动由冯夏根教授、张泽宇教授、唐富满副教授、苏泽宇特聘研究员等四位老师主讲领学,学院党委书记周宪主持。
冯夏根教授的领学主题是“从大历史的视野把握党史国史的主题和主线”。他认为,党史国史是党执政兴国的根基与血脉,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宝贵财富。科学把握党史国史的主题和主线是学习党史国史的重要问题。为此,应将党史国史置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中国人民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时代课题和历史任务的大历史视野中去认识和定位。从探索奋斗史、创业创新史和建设发展史的不同维度,可以将近百年中国共产党史、70年新中国史视作党领导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探索奋斗、艰难创业、锐意创新、建设强大的党和人民军队、建设新中国和社会主义、不断提升中国人的发展水平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历史,这就是党史国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科学把握党史国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必须正视党史国史上发生过的曲折和错误。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坚持历史的、实践的观点,要坚持大历史观,以整体、联系的观点看党史国史。党史国史是党执政兴国的根基与血脉,更是新时代坚定“四个自信”、坚守初心使命的力量源泉,值得我们永远尊重和珍惜。
唐富满副教授围绕新中国史发言。他认为,近年来由于网络新媒体的兴起与发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极为泛滥。改革开放前30年这一段历史是深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重灾区。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能够让我们静下心来,如何来认识这一历史时期中的成就与失误?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一是不能把我们的失误简单地归结为制度方面的原因,应放到当时的时空环境来观察。首先,20世纪50年代,面临欧美帝国主义国家严密封锁包围;60年代,直接面临美苏两个霸权主义国家的威胁;其次,三年的自然灾害的影响;其三,当时还用了许多农产品还债。二是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我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成了一大批国计民生所必需的基础设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研发出“两弹一星一潜艇”,社会主义东方大国形象开始确立。三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我国之后的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奠定了重要基础。改革不是自我否定,而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肯定前30年的探索和成绩、正视前30年的错误,这样我们的改革才能行稳致远。
张泽宇教授的发言围绕社会主义发展史,他介绍了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至今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枝独秀。苏联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工业化,于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也建立起斯大林模式。因为苏联是落后的农业国,因此这一时期还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三次合作,分别是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30年代初引进西方的技术设备人才及二战与英美同盟共同打败德日法西斯。第二阶段是群英荟萃。1949年社会主义阵营建立,阵营各国相互协作,共同发展。但是,苏联强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走苏联道路,导致苏联与南斯拉夫的矛盾以及中苏关系的恶化破裂。第三阶段是走向低谷。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导致经济长期停滞,落后于信息化时代。戈尔巴乔夫发起改革,但积重难返,最后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低谷。第四阶段是独辟蹊径。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探索新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荆棘丛中独辟蹊径,在低谷中和平崛起。此次抗疫行动更加彰显出中国体制的优越性。
苏泽宇老师的发言主题是改革开放史。他认为,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变了世界经济的版图,并且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的民生质量和生存状态。民生质量的提高超越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证明我们今天发展的模式、道路、制度是成功的,这也更深刻地提现了中央提出来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8个字的真正精髓之所在。从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来看,40多年可以分三个阶段:1978-1992年“改革探路”期;1992-2012年“建章立制”时期,2012-至今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在此过程中有四个因素支撑着改革开放的成功:一是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庞大的人口红利,三是科学技术发展,四是丰厚的自然资源。这些支撑因素背后同样潜藏着未来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深层问题。而未来,我们既不能因为成就沾沾自喜,盲目自大,也不能因为困难妄自菲薄、止步不前。而应当坚定地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将改革进行到底。
周宪在总结时表示,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部部署的重要举措,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延续,也是学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今天四位领学老师从四个不同的维度对“四史”进行解读,为全院教工进一步深入学习打开了思路,大家要深刻认识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将学习与研究相结合,永葆坚定信念和奋斗精神。